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融資也有人離開。2013年,我們身邊也離開了很多人,他們的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2013年。在這年終歲尾的日子,我們迎來新一年,同時也緬懷這些故去的人。
  石宗源 天汽車借款堂有位“種花”人
  3月28日,中共貴州省委原書化療飲食記、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石宗源去世。石宗源生於1946年7月,1968年參加工作,曾任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吉林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2000年9月任原新聞出版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黨組書記。2001年3月任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黨組書記。
  在石宗源任署長期G2000間,中國紙媒在市場化浪潮中迎來了一個黃金時期。2003年年底,由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兩大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新京報》在北京創刊。那是中國第一家得到國家相關部門正式批准的跨地區經營的報紙,中宣部和原新聞出版總署也將《新京報》列為改革試點。
  原新聞出版署署長宋木文在石宗源去世當天便寫了一篇題為《宗源人品永存》的悼念文章,他寫道:“今日上午10時得知石宗源同志與世長辭,我正在海口,隨即停止原來安排,向治喪辦發去唁電:‘痛悉石宗源同志病逝,使我黨失去一位好黨員好幹部,使我失去一位好戰友,在萬分悲痛之際,恭請宗源夫人及子女節哀,更祈禱宗源人品永關鍵字廣告存!’唁電是在悲痛與失序中寫出的,而深入一想,這‘宗源人品’卻是我久積於心的宗源為人做事形象的真實反映。”
  與石宗源接觸過的一線記者也對他有良好印象。2005年8月6日,報業競爭力年會在京舉辦,石宗源前來參加併發表主題演講。接受記者採訪後,石宗源和在場的記者合影留念。在最後,他還不忘對《中國經營報》的攝影記者茅碩說:“攝影師你辛苦了,我跟你合個影。”
  軼事:石宗源生前曾經開通了微博,但一直在“潛水”,他的微博賬號關註了上千人,還經常和身邊的朋友談起會關註大家的微博。民進中央專職副主席朱永新聽到石宗源去世的消息感到難以置信,“我們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同事幾年,去年調研文物法時他還與我們談笑風生,年前見到我時還說天天潛水看我的微博,怎麼說走就走了?”投資人簡直在微博上說,石宗源關註著上千人,但自己僅發佈了一條微博,就兩個字:“種花”。
  雷抒雁以文字名義站在紙上
  “正是需要光明的暗夜,陰風卻吹滅了星光;正是需要吶喊的荒野,真理的嘴卻被封上。”1979年,為紀念張志新烈士而作的這首《小草在歌唱》是雷抒雁的成名作,這首詩被認為是新時期詩歌創作的里程碑式作品。2月14日,當代詩人、作家雷抒雁逝世,終年71歲,從此天堂那邊應該可以聽得到小草的歌聲。
  雷抒雁出生於1942年,原名雷書彥,自己將名字改為了更詩情的“抒雁”。他1967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曾任《詩刊》副主編、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雷抒雁曾說:“草以花的名義站在原野,樹以果的名義站在山岡,我這一生就是和文字打交道,寫文字,讀文字,編文字,教文字,講文字。所以,我是以文字的名義站在紙上。”評論界評價雷抒雁是這個變革時代的抒情詩人。雷抒雁的詩歌每每關註現實,書寫時代,而他自己也自稱:“我的寫作與改革開放同步。”
  1979年3月,女烈士張志新平反昭雪,雷抒雁不經意間得知了她的事跡後,心靈受到了猛烈的撞擊,《小草在歌唱》由此誕生。雷抒雁將詩寄給《詩刊》刊登,後來又經《光明日報》整版篇幅刊載,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有人將這首詩與巴金的《隨想錄》相提並論,稱它為“新現實主義的開篇”。這首詩讓雷抒雁揚名詩壇。雷抒雁說:“他們與其說是關註我,不如說是被張志新的命運所震撼。”他贊同英國詩人雪萊的話:“在一個偉大民族覺醒起來為實現思想上或制度上的有益改革的鬥爭中,詩人就是一個最可靠的先驅、伙伴和追隨者。”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詩歌進入到黃金時代,而雷抒雁正是新時期用詩歌批判現實的開路者之一。
  2003年年底,雷抒雁在一次體檢中被查出患有直腸癌。手術後雷抒雁卻更加平靜,並由此進入了創作的第二個高峰期。2007年,他又開始著手研究《詩經》,試圖用民族文化的典籍為當代詩歌註入更多的養分,出版了《還原詩經》和《國風》兩本著作,成為他晚年的另一道風景。
  軼事:老同事畢星星生動描繪他喜怒形於色:“雷抒雁從大學入伍,一股子書生氣……閑下來打撲克,雷抒雁是最難伺候的一位。一旦牌好了,他目中無人,豪氣乾雲,贏得得意洋洋猶有餘威。一旦一把爛牌,立刻沒了神氣,凝思沮喪強撐著,一副等待世界末日的架勢……”他也有正色危言的時刻。詩人王久辛記得,在一次古體詩詞研討會上,輪到雷抒雁發言,他將準備好的發言稿先放到一邊,毫不避諱:“今天參加會議的全是詩人,本來沒有什麼尊卑貴賤,在詩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詩論高下。可是你們弄這麼個主席台,按官職排位,這還是研討詩嗎?”
  車輻 新聞界的“老頑童”走了
  1月22日,成都最老文化記者、文化名人車輻去世,終年99歲。車輻出生於1914年8月,筆名楊槐,車壽周、瘦舟、囊螢、黃恬、半之、蘇東皮等。上世紀30年代,他創辦文藝刊物《四川風景》,以記者、教書為職業;抗日戰爭時期,他成為“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會員,後被選為理事,曾在《四川日報》《民聲報》《星藝報》等擔任記者、編輯,後進入《華西晚報》,任採訪部主任。他長期從事寫作,除小說外,作品多為散文、雜文、文藝評論及戲曲研究。解放後在四川省文聯、省曲協工作、寫作。同時他也是四川省美食家協會會員。
  著名作家何滿子說過,在成都,不認識車輻,就如同沒有真正認識成都一樣。九旬笑翁、資深老報人、記者作家、美食家、老頑童、策劃人……他的身上被賦予了太多的名分。著名劇作家吳祖光稱他是“成都的土地爺”。著名戲劇家魏明倫則說:“黃宗江是北京的老活寶,車輻是四川的老活寶。”
  軼事:除了寫作,車輻的另一大愛好是吃,自稱“除了釘子以外都能嚼”。在困難時期,酷好美食的車輻曾將郭沫若寄他的三封信賣給市文化局,獲得300元,吃了幾頓回鍋肉,謂之“出賣郭老”。他當記者時,只要有朋友到成都來,他總是請人吃飯,幾乎吃遍了成都的小吃。據說80歲的時候,車輻有一次生重病,被送進醫院。當時他張嘴都有些困難。《成都晚報》的一位老友去看他,手裡提了一些吃的東西。有氣無力地躺在床上的他忽然眼睛一亮,說:“兄弟,你提的啥子好吃的東西,莫藏到藏到的,拿點來吃嘛!”一句話,惹得看望他的眾人大笑。老伴調侃丈夫:“我呀,也就是沒他會寫,沒他能吃,除此之外,哪樣都比他強,你說,他還綳啥子名人嘛!”
  趙長天 “80後”文學教父
  3月31日,著名作家、上海作協副主席、《萌芽》雜誌主編、新概念作文大賽創始人趙長天因白血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6歲。趙長天是1947年生人,浙江寧波人,1966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中。1971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擔任《萌芽》雜誌主編,提攜了一代青年作家韓寒、郭敬明、張悅然等。
  趙長天曾說,“文學的前途在於年輕人。一代代年輕人,需要用文學的標準來衡量,而不只是那種高考的、學校的標準。”1998年,趙長天任主編的萌芽雜誌社聯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中國著名高校,共同舉辦以“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為理念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從此,新概念作文大賽成為了“80後”一代難忘的記憶,這個名詞帶來了韓寒、郭敬明、張悅然等一大批青年作家,很多年輕人通過“新概念”之門,走到了更為廣闊、深邃的現實世界中。趙長天也因此多了一個“‘80後’文學教父”的名號。
  “我們就是想讓那些具有文學天才的孩子,有機會走出來。他們可能數理化和英語成績不夠好,我們就想怎樣讓這些孩子也能進入名牌大學。”趙長天生前說。
  “趙長天老師的善良正直,溫厚儒雅,對文學新人的提攜和關愛,我永記在心。作為他萬千學生之一,常想起陪伴我少年時光的《萌芽》和新概念,還有那些熟悉的名字和故事。趙老師一路走好。好人未必一生平安,但好人離去後未走完的路,必然會有更多人一起繼續走下去。”在微博上,韓寒這樣懷念有知遇之恩的趙長天。
  軼事:1998年,韓寒在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中獲得一等獎。2012年,方舟子質疑韓寒“代筆”。其中,方舟子的矛頭還對準韓寒的出道平臺——新概念作文大賽,認為其中有詐。而作為新概念主辦雜誌《萌芽》主編的趙長天,也對方舟子的質疑作出回應,引發社會關註。對於此事,趙長天的態度一直很坦然:“在新概念作文大賽,作弊是不存在的,沒有為誰開綠燈。新概念並沒有刻意‘包裝’韓寒或者任何人。”關於韓寒是否代筆,趙長天也堅定地表示:“我基於這麼多文章的判斷,基於這麼長時間沒有人站出來說‘我代筆的’,我判斷韓寒沒有代筆。”
  程乃珊 “最會寫老上海的女作家”
  4月22日,上海著名女作家、《藍屋》作者程乃珊去世,享年67歲。《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羅曼史》……程乃珊生前寫過很多關於上海題材的書,描繪了上海的形形色色,被讀者稱為“最會寫老上海的女作家”。
  1946年,程乃珊出生在與南京西路近在咫尺的延安中路程家老宅。3年後,程乃珊舉家遷往香港,上世紀50年代中期又舉家返滬。程乃珊生前曾在微博里說:“對上海,對靜安區深厚的感情已經滲透到我的血液中,我自豪於我是個靜安人。真是寫不完的靜安人和事,光南京西路這條街,自五十年代起的各種變遷,真是寫都寫不完。”
  “她不但善寫上海‘上只角’吃咖啡跳探戈,也能寫上海‘下只角’衣裳拎馬桶。上海的歷史,上海的風土人情,上海的獨特氣味風韻,在她筆下自然而然地流淌,精緻鮮活、溫情脈脈,又餘音裊裊、意味深長。她的豐富多彩的‘上海敘事’,標志著海派文學的延續和拓展,也標志著上海文化的多元。”華師大中文系教授陳子善這樣評價。
  軼事:程乃珊的丈夫嚴爾純回憶說:“乃珊很勤奮,每天早上5點多鐘就起來了,我也跟著起來,她洗漱完畢後就開始寫稿,我則準備早餐,她吃完早餐繼續寫,寫到吃中飯。下午會去採訪一些上海特別的老人,她後來特別重視口述歷史,她總說如果她再不採訪這些老人,就來不及了。”那個時候程乃珊眼睛2200多度,聚焦不好容易跌跤,所以外出走路嚴爾純一定要扶著她,到了採訪的老人家中,嚴爾純還會幫他們拍些照片,留下珍貴的記憶。
  安崗 活動家總編輯
  4月28日,《經濟日報》原總編輯安崗逝世,享年95歲。安崗1918年出生在天津,原名安正元,筆名鄭遠,高中期間便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毛遂自薦到天津《益世報》當實習記者。後來相繼在《晉冀豫日報》《新華日報》(太行版)、新華社等單位工作。1955年安崗領導創辦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80年到1982年間領導建立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
  1982年年底安崗參與組建《經濟日報》,在這裡,他策劃實施了重走長征路活動,影響了全國新聞界,在新聞史上赫赫有名。此後,安崗又先後策劃實施了“西藏行”“絲綢之路接力採訪報告”“長江行”“遼東半島行”“珠江三角洲行”等一批貼近實際、生活、群眾的好新聞。“總編輯不能坐辦公室,必須是個社會活動家。”安崗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1986年安崗退出了《經濟日報》的領導崗位,並開始致力於中國公關事業的前進和發展,並一直繼續為自己所熱愛的新聞事業奮鬥。
  軼事:1935年聖誕節過後,天津《益世報》的主編吳秋塵收到一封特別的讀者來信,寫信人是天津市匯文中學的一名高三學生。學生在信中說:“我現在急切需要的,不是死的書本,而是看看社會,與發現社會上各種人物的不同生活、經驗及見解。”所以他希望可以到《益世報》做一名實習記者,體察社會。這位年輕的學生就是安正元,也就是後來的安崗。年方十八的他因為聽了這位編輯的講課而一心想到《益世報》當一位實習記者。後來,安崗就在《益世報》做起了實習生,期間發表了他的處女作《造紙專家楊十三先生採訪記》,也開始了他的新聞生涯。
  梅娘 天堂有了南玲北梅
  5月7日,現代著名女作家梅娘去世,享年93歲。梅娘出生於1920年,原名孫嘉瑞。“梅娘”二字清麗婉約,其背後卻是“沒娘”的深深哀怨。在高中階段,梅娘開始嘗試寫作。1936年,她進入日本東京女子大學留學。1942年歸國後,受聘於北平《婦女》雜誌,在各大媒體發表小說、散文及翻譯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篇《蚌》《蟹》,短篇《魚》等。
  1942年年末,北平一家書店與上海《字宙風》雜誌聯合舉辦了一項名為“誰是最受歡迎的女作家”的讀者調查。結果,上海的張愛玲與北平的梅娘併列第一,於是便有“南玲北梅”之說。這一年,梅娘22歲。
  從1936年《小姐集》問世,到2013年年初的隨筆《企盼、渴望》,梅娘的文學創作生涯已經有78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梅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了政治運動鬥爭的對象。2009年,為褒獎梅娘為新中國文學事業作出的貢獻,中國作家協會頒與她“從事文學創作六十周年榮譽證書”和獎章。這一褒獎,她受之無愧。
  “梅娘先生,天堂再寫,無拘無束,直抵陽光。”梅娘去世後,崔永元這樣悼念。2008年5月,崔永元聽說梅娘還健在,便安排了記者去採訪,但是梅娘一直保持著戒備,堅決反對拍攝。於是,崔永元和同事們逢年過節就去梅娘家裡看望老人,直到2010年10月,終於獲得了梅娘的認可,完成了採訪和拍攝。
  軼事:1942年,梅娘和張愛玲被稱為“南玲北梅”,但梅娘坦言自己並不欣賞張愛玲。“我那時候年輕氣盛,生生把自己同祖國、婦女的命運和解放捆在一起,覺得張愛玲只是風格獨特值得欽佩,不夠轟轟烈烈。”梅娘後來回憶此事時這樣說。但張愛玲一直是個熱門話題,梅娘卻鮮為人知。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美國加州去世,終年75歲。暮年,梅娘對張愛玲有了另一番認識:“我倆並沒有可比性,經過幾十年人生閱歷,我讀懂了張愛玲。她表現的世界纏繞和我們民族的痼疾,而她的筆切入的正是應該下刀的地方,我禁不住為她的深邃叫好。如今只剩我獨留人間,還沒來得及和她說說姐妹的悄悄話。都是寫女性的女作家,我這個‘北梅’最想告訴‘南玲’的是:如今中國女人的境況改善了,你放心吧!”
  ■印記
  翟樹岩——3月21日晚,央視7套欄目《聚焦三農》攝影記者翟樹岩在宜賓境內的高速路上車禍中受傷,後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被救出小車前的最後一刻,翟樹岩懷裡仍然牢牢抱著攝像機。
  去世時,這位從事媒體工作40年、年近六旬的老記者正在四川採訪旱情,正從內江前往眉山,在內宜高速上發生意外。據《聚焦三農》的製片人周祚介紹,眉山的採訪是最後一站,原本計劃採訪兩天就回北京,但翟樹岩卻再也沒能回去。4月22日,中國記協追授翟樹岩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
  張軼——5月22日,年僅28歲的《瀟湘晨報》攝影記者張軼因肝癌去世,其作品《挾屍要價》獲得2010年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獎最佳新聞照片獎。
  張軼的攝影作品《挾屍要價》獲得了2010年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獎最佳新聞照片獎。2009年,這則新聞曾經轟動全國,一邊是英雄逝去,一邊是利益至上,張軼的鏡頭對比鮮明地捕捉了這個瞬間,也讓他獲得了2010年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獎最佳新聞照片獎。張軼的英年早逝也引起人們對於記者生存境遇的關心。
  王曉東——11月19日上午,北京廣播電視臺原黨委副書記、台長兼北京電視臺黨委書記、台長王曉東因肝癌醫治無效去世,享年52歲。王曉東歷任《北京日報》主任記者、正處級主任記者,北京市委宣傳部研究室主任、改革辦主任、順義區區長助理(掛職),北京北廣傳媒集團副總經理、移動電視公司董事長,北京廣播電視臺黨委副書記、台長兼北京電視臺黨委書記、台長等職。
  2009年,王曉東正式擔任北京電視臺台長,2010年5月31日,北京廣播電視臺成立,由原北京北廣傳媒集團、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整合組建而成。下屬18家企事業單位,業務範圍涵蓋廣播電視的採編、製作、播出、傳輸,影視製作和出版、文化設施運營以及新媒體開發等眾多領域。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台資產總額達277億元,實現營業收入93億元,各項經營指標位居全國省級廣電傳媒機構前列。
  (原標題:2013,銘記這些逝去的生命)
(編輯:SN0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23gidaz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